![]() |
|
9月22日,国内领先的教育与交通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竞业达,股票代码:003005)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此次IPO,公司共发行2650万股,发行价为31.83元/股,募资净额7.68亿元。
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云端一体化智慧互联教学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一代考试考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轨道交通综合安防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竞业达怀来科技园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及运维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及补充运营资金。
依托教育交通两大行业,主营业务持续高增长
公开信息显示,竞业达成立于1997 年,主营业务为面向教育信息化、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提供行业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并积极向智慧城市领域拓展。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依托对视音频、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深入业务场景,把握用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行业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沉淀,公司的产品和方案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众多的客户资源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教育信息化业务包括科技考务、智慧教学、职业实训、平安校园,城市轨道交通安防业务包括视频监控和综合安防。
此外,竞业达在科技考务领域新近推出的AI综合考务管理平台及五大系统,今年已应用于北京、山东、安徽、上海等多个省市高考保障工作;竞业达网络教学系统在今年抗击疫情过程中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八十中学等多所大中小学网上复课复学提供了有力支撑;竞业达智能视频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北京地铁新机场线,是北京市70年国庆重大献礼工程。
在此背景下,竞业达今年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据了解,2020年前三季度,竞业达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为4.70亿元至5.20亿元,同比增长16.57%至28.97%;预计实现净利润为1.30亿元至1.45亿元,同比增长50.41%至73.55%。由此可见,公司核心业务已逐渐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未来主业的成长性或将再次上升。
业务服务覆盖全国,核心优势逐渐显现
据悉,截止去年底,竞业达已拥有316项软件著作权、28项专利。公司深耕教育信息化和轨道交通综合安防两个领域,教育信息化市场目前已覆盖大学客户近千所、中小学客户近万所,20余万间标准化考场,轨道交通客户已覆盖近二十余城市、40余条地铁线路,已成为两个领域的领先企业。
近几年,竞业达已在人工智能、MEMS一体化传感器、物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做了充足的技术储备,积蓄了未来的发展动能,正在积极布局智慧城市、PHM工业互联网领域,并已成功落地海淀城市大脑、神华智慧货车等项目。
公司从业二十余年,在教育考试、教育教学、职业实训、平安校园和城市轨道交通安防确立了行业竞争地位。其中,在教育考试领域,公司是较早从事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的企业之一,其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行业中具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处于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
截至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参与建设了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安徽、湖南、海南、青海和陕西等十个省级平台,十多个省会级城市平台,百余地市级平台,完成20余万间标准化考场建设与改造,累计服务数千所中小学校和数百所大学。
在城市轨道交通安防领域,公司的解决方案深入业务场景,把地铁运营需求和公共安全管理相结合,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截至目前,已经在北京、济南、青岛、西安、长沙、乌鲁木齐、贵阳、杭州、长春、呼和浩特、哈尔滨和徐州等十余个城市的地铁线路上使用。
两大行业前景广阔,双管齐下稳步成长
不仅如此,公司主营的两大行业教育与交通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数据显示,我国有庞大的教育市场,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2.85万人,其信息化需求是巨大的。
另外,鉴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巨大促进作用,政府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需求旺盛,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在交通领域,我国已经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求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未来几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将保持较高的强度,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新建和改造站点的安全需求将促进和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安防领域的市场需求空间。
而且随着高清摄像机成本的降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该领域的不断应用,既带动了存量市场的巨大升级要求,也将催生出新的需求、产品和应用。
未来,竞业达将继续秉承“乐业达己、敬业达人”的企业精神,始终将诚信服务、执着创新作为核心经营理念,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城市轨道交通安防和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推广,努力发展成为在教育信息化、城市轨道交通安防和智慧城市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