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据交易所公告,芯瑞达今日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股票代码:002983。芯瑞达作为安徽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公司将会借助资本的力量再次起航。根据公司发行公告,本次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为3,542.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14,168.00万股,公司预计募集资金45,939.74万元。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为“新型平板显示背光器件扩建项目”、“LED照明器件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运营资金”,拟使用募集资金总额合计约为4.26亿元,募投项目实施并达产后,预计将会大幅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核心产业再获数亿投资,高额毛利率为盈利奠定基础
公开信息显示,2012年成立。公司致力于新型显示光电系统、智能健康光源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提供从光源设计、光电系统设计、显示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外观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所处行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得到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率先在行业内研发推广高光效背光模组设计、超轻薄背光模组技术、高色域显示技术、减蓝光护眼显示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方案,推动终端显示产品在光效、色域、动态对比度、节能环保、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不断革新。
同时,公司还承接了HDR示技术、量子点显示技术、Mini LED显示技术等政府重大课题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在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
此次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型平板显示背光器件扩建项目、LED照明器件扩建项目、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现金流等。其中,新型平板显示背光器件扩建项目将投资约2.68亿元,这也是该公司核心产业。该产业去年实现营收高达4.62亿元,毛利率接近30%,是公司最赚钱的项目之一。因此,此次募投资金的扩建投入或将大幅增强公司盈利能力。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总投资为9549.56万元,旨在提升现有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增强公司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在具体经营目标方面,将以新型显示光电系统和健康智能光源系统业务经营为主导,努力拓展业务规模,力争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5亿元。
主打产品市场份额达20%,核心客户遍及全球
芯瑞达主攻光半导体的封装、平板显示背光源的研发、生产、销售,这两大产品占据公司产品95、96%的份额,公司主要客户为海尔、创维、TCL、长虹、京东方、清华同方、纬创、LG、小米、富士康等以及一批国外的代工厂。全国大尺寸平板背光源制造领域,芯瑞达约占到20%的市场份额,中国每5台液晶显示电视中,就有1台背光源材料产自芯瑞达。到目前为止,从20寸-110寸电视的国内背光源材料制造企业中,规模最大非芯瑞达莫属。
从2012年成立至今,芯瑞达创造了合肥的“两个奇迹”:企业每平米年产值最高、企业每平米税收贡献率最高。5年来,芯瑞达销售额以每年100%的速度迅速增长,2015年,公司销售额约达4亿,2016年,芯瑞达已实现约7亿的骄人业绩。2019年,国内公司实现主营收入49,026.69万元(占比95.61%),海外2,252.03万元(占比4.39%)。对于海外市场,2018年度,公司通过了首尔半导体的供应商审核体系,并已正式进入LG、Vestel、Arcelik等客户的供应商评审流程。2019年上半年,公司通过了三星电子的供应商评审,并向其批量供货。公司表示,目前已经具备进军全球市场的实力,境外市场的主动拓展预计将给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
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受益于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蓬勃发展
竞争无处不在,打败竞争对手才能生存,这是各行各业赢得市场的“铁律”。芯瑞达同样如此。做背光材料的企业中,安徽仅芯瑞达一家,纵观全国约有十多家,这十多家均为上市公司。面对竞争对手挤占背光材料市场,芯瑞达只有两招: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精益求精的服务创新。
据了解,芯瑞达为引导行业潮流,强力开发“大功率、高色域”产品,该产品面世后迅速铺开,在市场获得良好反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公司产出的背光源材料为海尔等整机厂降低了成本,二是质量可靠,稳定性好。产品需解决稳定性和散热等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成本,从前的背光源材料每套需100-200元,现在仅需几十元,芯瑞达获得广大整机厂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及全球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消费电子行业,车载显示器、工控显示器、医用显示器、安防监控设备等终端行业的增长,新型显示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新型显示应用领域的扩展,推动了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全球液晶产业向我国转移,将一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平板显示光电系统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立足企业,芯瑞达要做的还很多,领先对手,已成芯瑞达全体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