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股权架构存上市隐患,长鸿高科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信息报道
·账号注册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尚信息报道-新闻 > 信息快报 > 今日要闻 > 正文
外资股权架构存上市隐患,长鸿高科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信息报道 2020-07-31 22:58:17

日前,宁波长鸿高分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鸿高科”)更新了招股书。公司拟募资7.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扩张公司产能。但长鸿高科在原材料消耗上的异常数据,或将影响公司扩张步伐。

行业景气度不高,高增长难以持续

资料显示,长鸿高科主要业务为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9年上半年,长鸿高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75亿元、4.91亿元、10.2亿元和5.0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0.69亿元、1.81亿元和0.85亿元。

从增长幅度来看,2017年营收增速为3.37%,净利润同比增长17.52%;但到2018年出现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幅达到107.75%和160.83%,毛利率从23.96%增长至26.07%。

但客观来看,2018年长鸿高科所处的行业并不景气,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道恩股份、万华化学、浙江众成三家公司中,仅有道恩股份在2018年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万华化学和浙江众成虽然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大幅下滑。

由此可见,长鸿高科高增长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这一点从2019年上半年业绩增速即可看出。但促使公司毛利率增长的原因之一,或许还和长鸿高科高度集中的采购有关。

报告期内,长鸿高科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在总采购额中的占比分别为76.69%、75.37%、74.65%和70.12%,这采购集中度可见一斑。不过高度集中的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对经营发展的安全隐患。

原料采购数据疑点重重,数据之外或有隐情

然而,高度集中的采购背后,长鸿高科在原材料消耗却存在明显误差。报告期内,长鸿高科累计采购的苯乙烯、丁二烯两项原材料金额共计14.93亿元,按照各年度占原材料采购金额的比重测算,报告期内原材料采购总额共计18.62亿元。

事实上,长鸿高科计入到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共计14.69亿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额共计3.94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在2016年到2019上半年期间,长鸿高科采购的原材料金额,相比同期产成品销售中包含的原材料消耗金额,还多出了3.94亿元。则这3.94亿元原材料,就应当体现在长鸿高科的存货当中。

但据招股书披露,截止2019上半年末,长鸿高科的存货账面余额总共只有7642.17万元。其中在2019年上半年,原材料采购总额相比原材料消耗金额多出了近6000万元的背景下,存货余额还减少了500余万元。

对此,长鸿高科表示,造成上述差额主要原因是原材料采购中,除苯乙烯、丁二烯两项主要原材料之外,还包括辅料、能源等采购成本,这些成本计入了制造费用。

但2018年,该公司采购的原材料金额高达7.72亿元,同年结转的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合计为7.4亿元,假设制造费用来源全部是“辅料、能源等采购成本”,两项数据之间的差额仍然高达3000万元以上。

合同纠纷不断,回国上市或需透视股权结构

有趣的是,在长鸿高科采购过程中,始终是官司缠身。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至少有11起官司是买卖合同纠纷案。

在这些案件中,有四起案件是被告,且所有案件都发生在报告期外,即2015年。这就使得公司在招股书中,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选择公布或不公布。

除此之外,长鸿高科还经常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有8次注册资本变更,10余次股东、发起人变更。

对此,证监会要求长鸿高科说明成立以来,历次增资及股权转让的背景及合理性、价格及定价依据,受让方的出资来源、是否足额支付股权转让款。

值得一提的是,长鸿高科的实际控制人陶春风是科元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科元集团是科元石化、科元精化、科元塑胶的母公司。

2010年4月科元塑胶通过科元石化在美国借壳上市时搭建了红筹架构。2017年5月,科元石化完成私有化程序并退市。

不过在上市期间,美国证监会曾因科元石化违反证券法的反欺诈、信息披露、财务与账务记录、以及内部控制协议等规定而对其发起过调查 。

因此,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特别要求补充披露科元塑胶和科元石化的股本演变情况和最终控制情况等内容;并进一步要求是否涉及分拆上市,目前长鸿高科是否还有红筹架构,相关外资审批和外汇登记手续是否完备。

照此来看,公司要想顺利实现A股上市,或许还有很多问题待解,但最终能否解释清楚,还要看长鸿高科愿意吐露多少实情。

来源:
作者: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关于我们 | 技术支持:北京首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8015322号-1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南路甲6号 热线:1377098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