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环境为了上市而上市,一亿融资额堵不住长期净流出的现金流--中国信息报道
·账号注册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尚信息报道-新闻 > 信息快报 > 今日要闻 > 正文
海湾环境为了上市而上市,一亿融资额堵不住长期净流出的现金流
中国信息报道 2019-05-22 15:32:02

       数日前,北京海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湾环境)正式向证监会提交IPO申报稿。据悉,此次该公司拟发行4327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约10%,计划融资1.18亿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VOCs工程技术中心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经营现金流长期净流出,融资仅一亿为了上市而上市

       与众多动辄募集资金数亿乃至数十亿的IPO企业不同的是,海湾环境在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融资额只有一亿左右,且完全没有半分钱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似乎是想更快通过证件会审核,获得上市的“船票”。

       资料显示,海湾环境主要为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排放的VOCs等大气污染物治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就是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工况条件,进行工艺开发、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等,提供定制化系统。

       据悉,2016-2018年,海湾环境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6亿元、4.08亿元和5.53亿元;同期净利润为2357.37万元、3148.84万元和6099.22万元。

       虽然营收净利都在稳步增长,但持续增长的业绩并未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现金流。报告期内,海湾环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755.57万元、-4629.31万元及4440.81万元。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3944.07万元。2016年度及2017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特别是在去年上半年,其现金净流出高达约1亿元。其现金流常年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甚至逐年加剧。

       对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海湾环境解释称,主要因为公司2016年以来,工业VOCs等废气治理业务增长迅速,此类项目属于大型定制化项目。而大项目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原材料,以保障大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大项目实施周期也相对较长。

客户集中度畸高,毛利率显著异于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因海湾环境主要客户为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及中海油等大型央企,报告期内,公司来源于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4.44%、77.85%和73.10%。虽然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客户集中度仍相对较高。

       此外,海湾环境和同行业上市公司龙净环保、清新环境和德创环保同处环保行业中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海湾环境主营业务毛利率却明显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对此,公司解释称,主要是所处业务领域不同,以及所处不同业务领域在业务成熟度、市场竞争程度、技术含量、单体项目规模、下游客户景气程度及盈利水平方面的主要差异所致。

应收账款超营业收入,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除此之外,正如海湾环境所说,由于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项目前期的投入占用了公司不少资金,这从公司存货中窥见一斑。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存货主要构成为原材料和在建项目成本。2015-2017年及2018年1-6月,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64亿元、1.35亿元、2.11亿元和1.89亿元,占当期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4.48%、17.41%、23.09%和20.56%。

       除了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保障项目实施以外,大幅攀升的应收账款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招股书显示,2015-2017年及2018年1-6月,海湾环境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5亿元、2.68亿元、2.68亿元和3.8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46%、79.79%、65.44%和144.21%。

       海湾环境表示,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仍有可能继续增加,若发生应收账款未能即使收回或无法收回的情况,将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

       持续资金的紧绷,使得海湾环境不得不靠举债来维系公司的经营。截止2018年6月30日,公司短期借款9266万元,发行企业债券498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湾环境的借款均是保证借款,没有任何抵押贷款。而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少之又少。招股书显示,海湾环境目前没有自有房产,所有办公场所均为租赁。截止201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仅为1825.26万元。毫无疑问,这限制公司向银行借债的能力。

来源:
作者: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关于我们 | 技术支持:北京首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8015322号-1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南路甲6号 热线:1377098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