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中国信息报道
·账号注册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尚信息报道-新闻 > 信息快报 > 今日要闻 > 正文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信息报道 2019-12-20 17:19:22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2019年12月18日,北京东方时尚驾校总经理闫文辉先生在2019年度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年会上作出精彩演讲,整理后内容如下,现分享给大家。

  通过回溯历史,对驾培行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回溯驾培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驾培行业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驾培行业也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和市场环境经历了不同的考验。与之相应的,国家针对驾培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管理和引导驾培行业持续、健康和有序发展,总结起来,我国驾培行业及相关管理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主要时期:萌芽期、摸索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期。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88年,即萌芽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这一时期,驾驶培训由交通部门主管,负责驾驶员的管理与考试,驾驶员主要从事专业运输和服务,因此驾培行业具有典型的职业培训色彩。学习驾驶技术只能向已经取得驾驶执照的人学习,通过“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培养职业驾驶员。此时,驾驶培训并没有形成行业,也没有相关政策制度,参加驾驶培训的名额完全靠分配,且都是单位定向培养,有资格学习驾驶的人少之又少,学习周期长达2-3年。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第二个阶段是1988-2004年,即摸索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以两位数高速增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汽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庭。1988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放开了机动车驾驶的身份限制,允许私人学习报考机动车驾驶执照。

  在1988年-1993年,随着道路交通管理的主管部门发生变化,机动车驾驶员的考试与管理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参加培训的门槛依然很高,具备驾驶技能的人口占比依然很小。

  1993年,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再次发生变化,由交通部门负责驾驶培训行业管理,公安部门负责驾驶证的考试和发放工作,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这一时期的驾培行业比较混乱,既有交警部门主办的驾培机构和认定的社会培训班,也有各大专院校的培训班等,正规的市场化驾培机构数量极少。针对上述情况,交通部、公安部发布了多个文件【国阅[1993]204号《关于研究道路交通管理分工和地方交通公安机构干警评授警衔问题的会议纪要》、交公路发[1994]441号《关于尽快开展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1994]623《关于开展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并先后在南京和海南召开了全国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会议,推动此项工作开展。在1994和1998年的两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规定由交通部门负责驾培行业管理工作,其中明确了开办驾培机构必须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此后驾培行业加快了市场化步伐。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国阅[1993]204号《关于研究道路交通管理分工和地方交通公安机构干警评授警衔问题的会议纪要》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交公路发[1994]441号《关于尽快开展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3年底,国家发布了《中华人名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驾培行业的管理逐渐细化,其中第二十条规定:“机动车的驾驶培训实行社会化,由交通主管部门对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实行资格管理。

  任何国家机关以及驾驶培训和考试主管部门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驾培机构的准入制度,为驾驶培训的社会化提供了保障。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作为驾驶培训行业的主管部门,交通部也先后出台修订了多部配套法规、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中华人名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JT/T433-2004)、《机动车教练场技术要求》(JT/T434-2000)】,为驾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004-2016年,即高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人民收入不断提高,汽车快速进入百姓家庭2004年《道交法》的实施,让驾培行业有了制度保障,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驾培机构也被取消资格。

  在这一时期,驾驶培训考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考培分离”,交通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沟通机制逐步协调畅通,培训考试制度逐渐完善,驾培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高,驾驶培训也逐渐从生存技能转变为生活技能。

  截至2003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了1亿人,实现第一个“一亿”用了整整54年的时间。截至2010年底,驾驶人数量达到了2亿,年均增长超过千万,实现第二个“一亿”只用了7年的时间。截至2014年底,驾驶人突破了3亿,位居世界第一,年均增长超过两千五百万,实现第三个“一亿”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截至2018年9月底,驾驶人超过4亿,年均增长超过2500万,实现第四个“一亿”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国办发[2015]88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面对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2015年国办发88号文,出台【国办发[2015]8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安全、便民、开放、公正是核心。通过鼓励创新培训方式,实行先学后付、计时培训、自学直考;开放驾培市场,减少审批环节、强化培训主体责任、建立诚信体系等,开启了向市场化、便民化、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即平稳期。

  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过渡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机动车驾驶人年均培训量基本会维持在2000万左右。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散、驾培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更有大量所谓的 “互联网+驾校”涌现,扰乱市场秩序,给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数据来源: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汽车驾驶员工作委员会相关数据(估算)

  究其原因,其实不论政策、制度、科技如何发展,大部分驾培机构甚至管理部门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驾培行业的重要性和历史使命:即驾培机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驾驶人的第一道也可能是唯一一道关口,它关乎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秩序、关乎我国道路交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关乎生命。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按照国际公认的汽车社会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这个过程发达国家差不多用了四十年,我国只用了十年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交通文明素质确实不够高,十三五规划将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新的目标要求,驾培机构其实是培养安全文明驾驶人、培育文明守法汽车文化最合适也是最有效的前沿阵地。

  不久前,国家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虽然其中并未提到驾驶培训行业,但《纲要》的总体要求给我们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中道协驾工委作为管理部门与驾培机构沟通的桥梁,在协调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前,我们驾培行业处于平稳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沉下心来回顾行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重新审视驾培行业在整个现代化交通体系中的作用,利用科技化手段为政府化解管理及执行难题、为驾培机构提供高效的服务运营方案、为推动我国道路交通文化建设做出努力。

  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梳理驾培行业近年来的热点事件可以看出下步管理方向和重点:

  一是2016年取消了教练员从业资格证;

  二是修订《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

  三是国务院于今年9月印发实施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四是自88号文以来,各地学时系统对接不通畅;

  五是经济寒冬下暴露出的服务及企业责任意识依然落后;

  六是科技化水平较低。

  总体来看,主管部门在积极推动 “放管服”政策,一方面抓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驾培行业发展。

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政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下步通过“驾校+互联网”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在学时管理的基础上搭建驾培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全国一张网”,推动驾培行业向数字化管理、信用体系建设以及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力争在当前管理形式 “考培分离”的现状下,加强培训和考试在意识形态上的结合,构建考培一体化(考培分离向考培一体化转变)模式,真正发挥驾培机构作为交通安全素质教育前沿阵地的作用。驾驶培训是一项值得我终生奋斗的事业,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 大牌驾道
作者: 闫文辉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关于我们 | 技术支持:北京首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8015322号-1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南路甲6号 热线:1377098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