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CPI小幅上涨惠民生--中国信息报道
· 设为首页   ·

地方资讯

内蒙古

大连

青岛

宁波

厦门

深圳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国信息报道-新闻 > 经济观察 > 正文
2017年贵州CPI小幅上涨惠民生
中国信息报道 2018-02-05 15:30:06

  2017年,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调整战略部署,积极抢抓居民消费升级机遇,不断扎实推进“供给侧”经济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供求格局呈现积极变化,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省委、省政府紧跟中央经济工作思路,调整战略部署,较为有力的顺应了新时期贵州新需求发展潮流。在全省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了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0.9%、物价运行总体稳健。贵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0.6%,城市农村上涨趋势基本一致;而食品烟酒价格基本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1.5%。

  服务类消费价格逐渐上涨

  2017年以来,贵州省以服务业、信息与互联网产业、教育与培训产业、体育与娱乐产业、服务平台与社会化服务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高端消费产业取得稳健发展。

  伴随着居民消费的逐渐升级,服务类价格的上涨,逐渐成为贵州物价上涨的新主力,在医疗和公立教育上面,政府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从贵州2017年全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对CPI上涨拉动比较多的几个大类分别是:居住、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和医疗保健,分别拉动总指数上涨0.3个、0.22个、0.16个和0.13个百分点。

  贵州继续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变贵州、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赶转改”并举,举全省之力推进教育发展。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薄”项目强力推进,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到70%、30%;扩大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供给,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初中就读比例分别达75.3%和78.2%,三类伤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1%。2017年,贵州教育服务类价格温和上涨2.4%。在教育服务价格中,义务教育收费价格相对平稳,非义务教育收费价格涨幅相对较大,课外教育、学前教育收费价格继续上涨,分别上涨5.2%和2.4%。

  居民消费物价变动温和

  2017年,除了受春节期间传统消费旺季的影响,1月份贵州省物价涨幅0.7%;9月份受教育费用涨价等因素导致物价涨幅0.5%之外,其余各月涨跌幅度都在正负0.2%以内。

  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月相比,运行情况总体趋于“涨幅温和”,除1月份因春节等因素,物价涨幅达到1.8%之外,2月、3月分别比上年同月上涨0.4%、0.5%,而4-6月略高,分别为0.6%、1.0%和1.0%,7月涨幅略有升高后,8月、9月、10月物价涨幅再次回落,分别为1.1%、0.9%、0.8%和0.8%,11月和12月略有回升,涨幅均为1.0%。

  百姓获得医疗改革实惠

  2017年以来,贵州省医疗改革不断为贵州省供给侧改革发威助力,“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贵州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发展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疗养老产业,同时,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贵州为理念,围绕“三年提升计划”、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五个全面建成”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省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成效显著。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也取得突破进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2017年贵州省居民消费医疗保健价格运行稳健,涨幅仅为1.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价格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涨幅4.2个百分点。其中,药品价格稳中有降,医疗服务价格继续小幅上涨,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物价宏观调控较为有效

  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宏观经济运行调控有力,全省经济在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了居民消费物价温和上涨、稳健运行。2017年,贵州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显著”的良好态势。同时,贵州居民消费价格调控得力,贵州CPI在全国、西部的排位“双靠后”。据测算,在0.9%的价格涨幅里面,翘尾因素占了约0.43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占了大约0.46个百分点。翘尾因素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影响程度约占49%,新涨价因素约占51%。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

来源: 中国信息报
作者: 王品
      中国信息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信息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信息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信息报网 电话:010-63376809

      12月21日中国信息报金融证券

      新闻排行榜
      诚信导刊
      图片新闻
      金融证券
      中国国情国力
      10月13日中国信息报金融证券电子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支持:北京首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京西工商广字0235号  备案号:京ICP备12022581号-2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南路甲6号国统宾馆 新闻热线:010-63376809 广告热线:010-63376684